证券时报记者 卓永军
最近的消费趋势尤其活跃。在CPE元丰宣布与美国餐饮品牌汉堡王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后,有传言称大成资本正在考虑收购英国咖啡连锁店Costa Coffee。一周前,博裕资本刚刚收购星巴克中国60%的股权。上个月,KKR对国内软饮料品牌大姚汽水的收购正式完成。随着并购热潮持续加速,消费市场增长正在放缓。蓝筹资本为何逆势联手发展消费品牌?这背后的投资逻辑是什么?
一级资本倾向于进行大额投资
购买消费
上述并购交易中,买方均为国内外各大资本,卖方多为知名消费品牌,其中不乏国际消费品巨头。然而,在消费市场上这里有大量的资金活跃并且经常在运作,不像今天的消费市场,有点缓慢。
国家统计局此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59万亿元,比上年增长4.5%。虽然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加快,但仍低于2019年8%的增速。这表明日本消费市场虽然走在复苏之路上,但增长动能仍不足。国家统计局官员近日也表示,当前市场需求依然不足,价格总体维持在较低水平。
上市公司的业绩也可以反映消费市场的现状。记者查阅A股及香港消费企业季度财报发现,上市公司业绩今年前三季度食品饮料行业的情况差异较大,呈现出“有的企业欢喜有的企业悲伤”的格局。这种差异不仅体现在不同规模的公司之间,也体现在不同行业之间。
从企业规模来看,即使是大型食品饮料企业,业绩增速也明显放缓。例如,酒类行业龙头贵州茅台酒典三季报显示,今年前三季度销售额和利润同比增长超过6%。然而,与近年来“两位数”的增长相比,出现了明显的放缓迹象。
西式快餐巨头百胜中国第三季度总营收为32亿美元,同比增长约4%,营业利润同比增长8%。与今年第一季度和第二季度相比,增长放缓。一斗之后2024年归属母净利润大幅下降,伊利今年前三季度股价表现持续下滑,营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71%至905.64亿元,归属母净利润104.26亿元,同比下降4.07%。
中小型餐饮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经营压力。比如奶茶行业的湘边飘、酒业的莫高、休闲食品行业的维斯特都出现了销售额和净利润的下滑。然而,一些细分市场仍在快速增长。国内功能饮料龙头企业东鹏饮料、奶酪行业领军品牌米欧兰等,今年前三季度业绩实现快速增长。
分析人士指出,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改变值得注意的是,市场对食品和饮料产品的偏好正在增加。质量要求、卫生特性、个性化日益提高,要求多样化、差异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导致无法适应市场变化、及时响应消费者需求的企业面临财务困难。
逆势资本趋势“买势”背后的四大关键逻辑
另一方面,经济增速放缓导致消费市场低迷。一些地区出台了消费刺激政策来增加需求,但其效果尚不清楚。与此同时,大笔资金频繁收购消费品公司。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记者与多位业内人士交谈后,总结出四大核心逻辑。
首先,目标公司现金流充裕,基础雄厚。国外品牌汉堡王、星巴克、国民汽水继续保持良好的现金流,尽管其增长率在经历高销售额和利润期后有所放缓。例如,星巴克2023年和2024财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预计将超过60亿美元。 2025 年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量将有所下降,但仍将达到 47.48 亿美元。
此外,青岛啤酒、皇香皇、得力奇、涪陵菜品等多家A股公司今年宣布了资产收购。部分公司终于宣布完成收购,这也反映出公司流动性充足的情况。 “这些成熟品牌已经经过20到30年的市场考验,经历过多个经济周期,拥有完善的财务管控体系和稳定的现金流。”和君咨询并购专家、合伙人陈斯南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种“老钱”式的稳定为进一步优化提供了安全缓冲。资本结构和交易设计的化。
其次,从以往的并购案例中不难发现,主要股权投资者几乎都是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虽然他们的品牌很少见且不可复制,但他们已经形成了成熟的门店网络,为后续的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天图投资创始合伙人冯卫东指出,这些企业拥有深厚的品牌积累和成熟的运营体系。他们高度依赖自有品牌,可以为自己周围提供稳定的消费群体作为“压舱石”。资本介入后的优化行为更容易被消费者认可,也更容易成功。
第三,由于当前消费市场处于周期性放缓,这些品牌的发展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增长障碍。现在正是资本“买基金”的好时机,谈判空间更大。冯卫东表示,当这些企业退出时遇到低增长,他们会降低销售价格预期,让资本有机会以合理的价格进入。完善治理结构、优化激励机制,实现价值提升,将带来更有利可图的“交易”。
第四,大多数生产活动最终都会导致消费,因此消费之路总是充满机遇。金鼎资本创始合伙人刘杨表示,市场增速可能会放缓,但资源会集中并趋于顶部。中国作为一个巨大的市场,具备诞生大品牌的潜力,而且目前大品牌的集中度还不高,所以未来非常有前景。
未来消费市场
需要关注的 3 个主要趋势
市场初期红利期,需求端动能强劲,行业可依托经济复苏实现自然增长。然而,消费市场面临收入增长放缓的双重挑战随着储蓄意愿的增强,企业的管理压力将迅速加大,“寒冬”将考验企业的真实能力。
在刘洋看来,当前消费品企业的主要困难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他们不了解新的消费群体。其次,他们对新的营销方式持封闭态度。第三,他们对新的组织形式不宽容,天生“无法理解年轻人,控制专制,心态僵化”。
这家巨头出售部分业务资本,正是为了优化业务结构,探索集约化农业的发展道路。这一趋势在A股消费类企业中也有所体现,不少企业通过出售非核心资产、剥离低效业务、通过并购整合优质资源等方式提升整体经营质量。
关于未来的机会对于消费市场的各个方面,冯卫东指出,当前市场环境主要有三大趋势值得关注。一是性价比创新,经济环境使得消费者更加注重产品的实用价值。其次,会偏好“一点好运”的消费,即能提供即时快乐的专门产品。三是自助消费、健康投资、知识付费、养老产品等领域快速增长。
当然,消费企业在内地资本市场面临的退出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资本标的和投资策略的选择。对此,冯卫东坦言,资本正在优化退出路线。过去,企业习惯于快速成长、上市的退出模式,但现在却倾向于“长线博弈”。例如,通过 es制定分红优惠条件,即使公司未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也可以通过持续分红收回资本,而EPplace不再是离开的唯一标准。此外,兼并、收购和退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通过与产业基金合作,为优质资产寻找合适的产业去向,形成从投资到退出的闭环。
新浪财经公众号
我们每天24小时播放最新的财经新闻和视频。更多粉丝福利,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新浪财经)
